顯示具有 技術資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技術資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839結構強度與材料強度

839結構強度與材料強度

    837篇有談到榫頭大小的原則,請先參閱。
    本篇的說明相片與資料源自於宋銘浩先生的作品,經宋先生本人同意後轉載使用,感謝他的無私允用,也感謝他義務協助管理拙園的部落格,木作這個圈子是充滿溫馨的,有木工案子不彷找他做,心思蠻細的年輕人。宋先生的資料引用來源,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lesliesung522

839-1結構稱為走馬梢,這張是母榫部分。它的用途是可拆卸的構件,例如羅漢床的靠背、圍欄;紅眠床的隔欄等等。引用的範例中使用這種榫接方式是為了將數片大桌板搬到定位之後方便組合成一大片。經詢問宋先生得知這幾片又厚又長又重的桌板在併接之後是膠合固定的,那麼原始目的是定位而不是可拆卸,這麼做只能說太厚工了,再少賺一筆,定位用圓形木釘最快,電鑽一鑽就完成了;傳統則是用四方形木釘(正方形和長方形,等同於半通榫的功能),這比圓形木釘費事些,但其防止變形與定位的功能較圓木釘來得大。

839-2這張是公榫

839-3完成之作品

839-4鳩尾榫塊

839-5細部解說
   單榫榫頭是材料厚度的1/3,榫頭增大結構力增加是一般的認知,但是往往會忽略了木屬材料的特性,由於纖維走向的關係容易在材料強度不足時撕裂木理,所以本篇所欲述說的部分著重在材料強度,所謂三等份是讓榫頭做成1/3,榫孔兩邊也各留1/3如此將會使纖維被切斷的部位維持在相等大小,其材料的強度才會相等。所以單純的加大榫頭不一定正確,只有榫孔材料大於榫頭材料的時候才可以加大榫頭來增加結構力。當製作雙榫時則為1/5,於類推。
   如圖鳩尾榫塊的底端開槽,目的是增加膠合面積以增加結構力,單純就膠合面積的部分而言會增加結構力是對的,這部分絕無疑義,問題出在這一塊鳩尾榫塊的『材料強度』,由於所開的榫槽已經接近(或等於)鳩尾榫的根部位置,但是木材有纖維撕裂的缺陷特性,(C)的部位容易在施力時斷裂,因此在考慮增加結構力時不能犧牲材料強度。
    東西方在結構力上有些相異的觀念,東方的傳統榫接在鋸切與鑿孔之後是不修飾的,保持其粗糙面,這個做法是讓榫接有摩擦力,明代迄今的家具依舊風采堪用就是明證。現今手工木作則較多將榫頭榫孔修飾光滑,這是因為膠合劑以平整光滑面的膠合力較粗糙面膠合力大的原因,併板的膠合力以光滑平整面大於粗糙面可以得證。所以兩者取得結構力的相異之處是摩擦力或膠合力,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方法不同,實際上應該追求的前提是施工的『精密度』,一個鬆垮垮的榫接,談摩擦力或膠合力都是空泛無稽。
    就這一塊鳩尾榫塊來說,是可以不必開槽來增加膠合力的,完整的一塊結構力就夠了。假設需要開槽時,槽的深度(D)約為寬度的1/3(B),也就是這個孔為正方形,槽開越深相對的兩邊的材料強度會越弱越容易斷,1/3的理論基礎與端邊減榫相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塊鳩尾塊的纖維方向,應該如圖5的方向或者應該是直的方向?我會選擇直向。感覺上直向容易將鳩尾榫的斜度撕裂?先就構件組裝時的狀況來說,組合角度正確時鳩尾榫並不太受力,到了定位就剩下衝擊力了(例如撞到),此時的抗力以直向纖維大於橫向纖維,所以應該是直向優於橫向。橫向纖維還有一個困擾,鳩尾榫塊組合時應該要夠緊才不至於引拔(將榫頭拔出來),榫頭夠緊敲擊鳩尾榫塊時橫向就容易裂,這裡的需求與舌接剛好相反。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838 三叉榫接

  838 三叉榫接(視圖更新版)

  外型有如朋馳的LOGO,需分為五等分(5個榫間,上下為120度接合,中間三個為榫頭及榫孔)。倘若作為通榫,那麼在組合之後必須修平凸出的部分,這個工序只能用鑿刀手工修飾,不利於量產。如果作半通榫則可避免這個問題。

由於有許多層隱藏的虛線,別指望養眼反而會損眼,有空再做個實品對照看看。

箭頭所指的是側視圖三支材料看的方向

上視圖本來只應該有一個,會分成兩個是為了讓沒學過視圖的木友了解而分開,每一支材料都有連結左右各一支120度的榫接,左右相反,但會依榫頭的位置不同而錯開在第2,3,4層。第一及第五層都是120度的榫肩,所以三支材料的兩面都是一樣的形狀。

如過照製圖的三視圖畫法,側視圖本來會有許多相重疊的虛線不容易判讀,也是刻意將各支材料分離出來個別畫比較容易了解,這可以視為零件圖的一種。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837榫頭大小的基本原則

837榫頭大小的基本原則

    除了切面方向(縱向及橫向面)之外纖維走向也會影響結構力,一般來說纖維走向大於45度時(以榫頭方向為準)榫接是達不到結構力的需求的,這原理很簡單,因為榫頭容易折斷。這個狀況以榫頭斜接附近的材料較容易發生,在可以選擇的條件下要盡量避免。本單元排除這種條件,以通常性的平接和直角榫接作探討。
    結構是大家都會注意的事項,正常狀況下榫頭越大結構力越大也是正確的,但是經常被忽略了一個關鍵:結構的整體條件不只是榫頭還有榫孔。如果只是一味的加大榫頭不一定會得到更完美的整體結構力
    **這裡對於結構力整體結構力做一個界定,前者的結構力是指單一接合點的榫頭,後者是再加入結構的合理性以及材料合理性的因素。
    先以30*30mm(以下單位相同,省略)的角材作條件,第一個原則是單數等分,少部分會雙數等分(1.一般狀況下會以相等大小的等分為主,但某些特定需求下榫間不是剛剛好相等。2.雙數等分如粽角榫、八字插、單邊45度榫接等)。也就是單榫時分成3份;雙榫就分為五份餘類推,所以本例單榫的榫孔是10,榫肩也各是10;做雙榫時就是榫頭、榫肩都是6。這是最合理的分配。再以單榫為例,將榫頭由10增加到1215會不會增加結構力,以前面的說明來說當然是會,但是實際上整體結構力是降低。因為榫孔由10擴大為1215時,榫孔側面的部分已經由10減為9或是7.5。本來三段各為10的榫接,其材料強度相等,增加榫頭後反而降低榫孔側面的材料強度。
    次以榫頭為30*30,榫孔為60*60為例。榫頭材料原來的3等份是10,但是榫孔材料的3等份可以達到20,在這個條件下,榫頭加大結構力增加的理論才可以成立,也就是說榫頭可以由10增大到20之內。當前述可以增大榫頭的條件成立之後,還有一個要注意的部位是榫肩。就膠合力而言,榫肩是端面,其膠合力約只有端邊膠合的1/10,所以榫肩的重要性不在於提供膠合力,而是抗力。這個抗力的目的在於固定接合角度,讓家具在受力時維持不變的角度以確保榫頭的結構強度。建築的雀替也是類似功能。
    既然榫肩有絕對的必要性,那麼應該留多大?原則上是材料強度夠就可以,約略的說,軟木必須大些如6mm以上,硬木可以少些如3mm以上,這不是定論,須考量材料大小及施力大小(如工作檯或書桌的不同)部分看經驗,或者說是對材料的認識和感覺。

    一個榫接的強度除了材料大小、榫頭大小是影響因素之外,精密度更是不可忽視的部分,材料強度與榫頭等份是可預期的物理性,精密度卻是技術的代名詞。試想一個精密度低到會脫落的榫接即使黏住了,充其量只能說是膠合劑填充的假榫頭,這要歸納到膠合劑去探討,而不是放在榫接的單元。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202-3 鋼面整理


2012/07/20 20:37






202-3鋼面整理

    鉋刀與鑿刀(以下均以鉋刀統稱)的靈魂是鋼面,如果鋼面沒有整理好,刀具再怎麼研磨還是不好使用。木工鉋刀的鋼面都是內凹的,而且一定是鋼料黏合在鐵片之上 (指台灣及日本鉋刀,我所接觸過的歐美鑿、鉋刀都是全鋼的(2012/7/20 增補,現在市面上有鐵片焠火的鉋刀,不適用為專業用途),是否如此尚待其他格友證實),本文以台灣及日本鉋、鑿刀為例。

    鉋刀刀刃以鋼質材料黏合在鐵上面,坊稱「包鋼」,其主要目的不是降低成本,而是提昇研磨效率。鉋刀的鋼面約只有2mm厚,以銅焊接在約5mm左右的鐵片上,由於鐵較鋼軟,當研磨時會比整片鋼材省力、快速。

    鋼面都是做成內凹的,新買的鉋刀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除了兩邊以及刃口,成ㄇ字型的部分在一平面而已。鋼面內凹的目的是避免毛細現象。

    「全鋼面」是指鋼面整面呈平整的情況,當研磨時鋼面與磨刀石完全密接,其毛細現象會使得刀具與磨石『吸著』,就如同用膠黏住一般,特別是細石研磨時會吸得更牢,而無法研磨。

    「無鋼面」是指刀刃前端沒有鋼面,僅剩兩邊較高。無鋼面的鉋刀無法使用,由於內凹會使得壓鐵與刀刃之間有縫隙,鉋花會塞到這個縫隙中,也就無法鉋削。

    全鋼面以及無鋼面的鉋刀都必須以鐵鎚的邊角自斜面將鋼面打出來,這需要相當的技巧,施力不當以及刀刃沒有拿穩都容易敲破鋼面。不能使用砂輪機研磨出鋼面的原因是鋼面會磨耗掉,因為鋼材只有約2mm厚,禁不起砂輪機研磨。


2012/07/22補述
格友小藍提供正確的貼鋼資訊,請參閱本文回應。

小藍2012/07/22 20:53 回應 

您好一般來說一面鋼一面鐵稱為"貼鋼", 而包鋼是U字型的鐵包覆著鋼一般傳統的做法並不是銅焊,而是"鍛焊"(forge welding),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D%9B%E7%84%8A 可以參考下面影片大約3:50 4:30 就是在鍛焊貼鋼影片有加硼砂鐵粉當助焊劑 , 但是在古代就只是去除掉氧化物就直接鍛焊http://www.youtube.com/watch?v=nAX8e-X4U08

阿三哥2012/07/22 21:50回覆
小藍晚安:
謝謝提供專業的釋義,多了領域外的知識,認知不足會造成以訛傳訛不是好事,謝謝你。



回本篇首頁   下一節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202-14 鉋刀克服逆理的因子


2012/02/23 20:36

以下為回復格友詢問的問題

一、照理說軟木較容易克服逆理才對,木工沒有亂理這個名詞。針對木理走向來敘述,會有旋轉木理、螺旋木理、交錯木理等等,但是當製材後拿來鉋削時,紋理通順的就稱為順木理其他都通稱為交錯木理或順逆紋。


二、鉋刀的切削角是1.鉋削省力與費力的關鍵,2.刀耗(鈍化損耗)的關鍵。3.從小角度(30)開始漸次由割削轉為刮削。對於前裂現象而言(此處要排除壓鐵的功能,純粹是指鉋刃的角度因素),低角度前裂較深,高角度前裂較小,當刀具垂直於木面時前裂現象等於零。這就是鉋削硬木時以超過45度的鉋刀好用而鉋削軟木時小於45度好用的原因。
    但是,中式鉋刀的切削角是不能改變的(西式的可以小幅調整),因此才會有高角度與低角度之分,而本單元前篇所舉的45度例子,則是一般常用的形式(一般指40~50度之間)。要添購高或低角度鉋來解決鉋削問題是一種作法,如果像以前工作形態單純,匠師所使用的樹種很單一,例如作花梨木的匠師就會訂製60度以上的鉋刀,作檜木的匠師則會訂製30度的鉋刀,至於藉於40-45度之間的,應該每一位匠師都會有,它有軟硬通吃的優點,但也有硬木不好鉋和軟木較費力的缺點。

    我個人來說,還是只有一支鉋刀混飯吃,因為這時代已經不是完全靠手工,備料都交給機械代勞,鉋刀僅作為修飾加工之用,因此我認為整理好鉋刀應該比買鉋刀實際。當然多買幾支不同功能的鉋刀也是好處,結論就是看個人所需啦。


三、與切削角要同時兼備的因素還有1.誘導面的準確度,2.壓鐵研磨的正確性,3.壓鐵與刀鋒的距離調整,4.出刀量(切削量)5.有時後入崁和沒入崁也有影響。


四、除上述鉋刀的因素之外,另一個因素是木材本身,這似乎較少人提到。樹木生長的前兩年左右稱為幼齡木,此區域的木材木質化可能不夠完全,鉋起來會有毛毛的現象,即使是剛磨好的刀也有可能會如此,這現象以樹心(髓心)周邊最容易遇到,遇到這種材料可以靠砂紙磨除。


五、纖維長度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不過這問題在刀具鋒利時不致於影響切削效果。



回本篇首頁   下一節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202-11 刀口整修實務


2010/10/11 07:46

利用修邊機清出一道平整的槽底



準備一塊修補材料,做好鳩尾榫,短端為刀口長度,長端不能超過誘導面寬度。
                                 長端以及兩側鳩尾榫都向內略微傾斜,約180砂紙研磨2-3下。


將修補材的鳩尾榫描繪到修補槽,並循線整修。
如圖方向,長端略像下方傾斜,鳩尾榫榫孔向外策略微傾斜。 


修補材要略高於誘導面。



輕輕進刀配合刀口距離將修補材慢慢的修到約距0.2mm
此時進刀無法由鉋頭目視進刀量,也沒有辦法用手摸進刀量,只能從鉋尾往前看。

上膠後待膠乾,整修誘導面。


誘導面整修後。在將刀刃後端刮修一下。




  2. 202-10 刀口整修一文中談及以「石櫧」作為整修刀口的材料,網友問及可否使用其他樹種,就此補充說明。原則上以使用與原鉋刀相同的材料為佳,這是以木材的收縮膨潤率、膠合力、耐用性等物理條件為優先考量。

    赤皮為台製鉋刀的首選,也是來源不虞匱乏的年代唯一的材料,因此才會建議使用赤皮。當然赤皮也不是垂手可得,取得有困難時建議以殼斗科為主要選擇,也可使用進口的白橡木(紅橡木不堪使用),再不得已不妨權宜使用省產乾燥的龍眼木或是相思木。至於太軟的材料都不太適合。


  3.工作程序:(1)將刀刃及壓鐵卸下。  (2)製做一個寬度約可打出10-12mm寬的修邊機或路達(以下均略稱為修邊機)用的直刀模具,模具的板子預留大些以便夾緊鉋台。這個模具製作如有疑問再另做專文介紹。   (3)務必將模具「確實」固定之後才可以用修邊機開槽,槽深約3-4mm略淺於修補材的厚度即可,預留一些深度以供後續需再次整修時加深用,整修的長度略短於修補材料的長度。  (4)修補材料修出鳩尾榫之後,兩端與前緣端都略為向內側傾斜,請特別注意傾斜度不要太大,約150#砂紙磨3下的斜度即可。這個斜度的目的是利用木材本身受壓時反彈的張力,以便更加撐緊修補材料,原理與異木鑲嵌相同,請參閱茄苳入石柳的相關文章。  (5)將修補材靠在修邊機修出來的邊緣,把修補材的輪廓大小描繪到鉋台上,建議使用尖尾刀割線準確性較高,如果以鉛筆或是原子筆則必須保留線,以免修補材太鬆而掉落。  (6)以鳩尾榫鑿刀修齊輪廓線並向修補材的另一側傾斜。  (7)修飾好鬆緊度之後,將鉋刀裝上慢慢進刀,檢查刀口的縫隙,約留0.2mm左右,太小排屑不易,太大就失去修補的意義。此一程序在檢查刀刃與刀口距離時,只能從鉋尾看出刀量,鉋頭因修補材尚未整修而高出誘導面,從鉋頭看出刀量將會進刀太多,當誘導面整修後刀口就會太大。  (8) 用環氧樹脂膠(文具店有小包裝)或是尿素膠(較難買到小包裝)夾緊膠合。膠乾後整修誘導面,請參閱202-2 誘導面整理一文。



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202-4-1 壓鐵研磨補述與示意圖


2009/01/27 20:30


本圖與202-4所述相同,先研磨25-30度之後再抬高為40度研磨至鋒利。此一方式是一位國際金牌選手告訴我的方法,在鉋削硬度較低及順逆紋較少的材料時沒有很明顯的差別。
在看過高曼鉋刀製作有關壓鐵研磨的文章之後,細想會塞鉋花的狀況,壓鐵磨利應該也是原因之ㄧ。


這是鹿港司、岡山某工具店王老師傅(鹿港司老友)、以及嘉義高工所用的方式,刀口在磨直之後,樹立為90度,用粗石劃ㄧ兩下,讓刀口有ㄧ個垂直面。



這是鹿港司的研磨方式,壓鐵前緣是弧線。


這是我研磨的方式,壓鐵配合鉋刀刀刃,中間是直線,只有兩端略呈圓弧。


2009/01/23格友ading來函:
高雄的梁司父也有將壓鐵磨圓的方式,不知是否相同,能否麻煩你再加上簡單圖示,以便更加明確

高曼部落格中對壓鐵研磨程序連結:

茲嘗試解釋如下:
ㄧ、壓鐵的底面是兩端的「耳」,中央是懸空的,當壓鐵往前敲時受到壓樑的壓力,中央必然會產生凹陷,這個凹陷會使得壓鐵刀口的中央部份退縮,壓鐵的刀口則會形成一條內凹的曲線。


  甲:鹿港司的認定與解釋:

1. 鹿港司將這個內凹曲線對兩角所產生的影響解釋為「兩角外伸」。
2. 由於壓鐵中央內凹,所以鉋花會向內凹(個人淺視:鉋花往中間集中的意思,如此將
    會切削抗力集中到中央,而不是分散到兩端,此一原理與鉋刃背面做成內凹的理由相
    同,請參閱202-12 刀裏
3. 將壓鐵的刀口部分研磨成微凸的曲線,解決兩端外伸的問題。

  乙:我的認定與解釋:

1. 我對將這個內凹曲線對兩角所產生的影響解釋為「兩角翹起」。這現象容易導致兩角
    堵住鉋花。
2. 壓鐵受壓樑的壓力而內凹的現象與原因我並沒有想過,是看過高曼的文章之後才恍然
    大悟的。
3. 我對壓鐵的磨法與鉋刀相同,都是中央直線兩側微圓,沒有將整片壓鐵刀口磨成圓弧
    形,是為了配合鉋刀刀口。若將壓鐵磨圓(即使很小),當鉋削順逆紋時,壓鐵兩端
    會與鉋刀刀口形成較大的距離(只有中央最近),兩邊較容易產生撕裂木理的現象。

    鹿港司已經從事鉋刀製作55年餘,所累績的經驗與排除問題的能力必然強過我甚多,這個領域廣若黃沙,區區淺視不足以一窺全貌,我的想法不盡然是正確的,僅提供參考,更歡迎提出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