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宜蘭來的學員志洪說有不少同好看我的部落格中有關圈椅製作這個單元,因為我搞了很久一直沒看到進展而覺得似乎很困難,剛好住嘉義的仁義中午也來茶敘,順便做些說明,志洪認為應該也向廣大的同好說清楚講明白以免大家一直猜忌。
這個作品之所以難題重重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圖面少了好幾個重要尺寸以及作業程序有些意外。
1.
以圖來說,前後支腿的角度分別標示81度及79度,這在家具設計的常理來說似乎不是很常態,會造成不同的榫頭榫孔角度,也就是說四隻腳會有八種角度發生,如果設計成相同的角度,那只會左右對稱,就只有四種角度。上課的老師吳師傅放樣圖一樣是採用81及79度繪製,與我第一次放樣的角度相同。
2.
其次,可參考的尺寸是座面前高度及後高度以及座面高點含椅腳的前後寬度、扶手前高度和後高度、以及其他不是重要尺寸的標示值。以座面寬度來說,在圖上就有三個尺寸,雖然差距只有2-4mm但是對於椅腳斜度就有些影響。吳師傅的放樣尺寸選擇哪幾個尺寸做為參考放樣值我不清楚,因為週六拙園有課,我只能周日去上課。第一張圖我是由座面側面的尺寸以及椅腳角度、扶手前後高度去推其他尺寸的,怎麼畫都沒有辦法讓所有的尺寸與電腦圖吻合。推測這個原因,應該是電腦在標示尺寸時,比例太小(實際上是木工圖太大),抓的節點有疑問,否則畫得出來的圖一定能做得出來。
3.
第一周周日上課時,吳師傅已經做好扶手模具,同學也開始備料,扶手圖的尺寸是沒有疑義的,不論是電腦圖、吳師傅的放樣和我的放樣都一致,這周吳師傅示範楔釘榫,楔釘是打45度的,與傳統習慣的90度有差異,我覺得45度比較合理,志洪是學物理的,他也表示45度的分力比90度合理,這值得大家參考。就是因為這個扶手圖是唯一尺寸最完整的,也因為扶手先成形,所以所有的尺寸以及加工程序都被這個扶手牽制住。量產時,哪一個部分先做並沒有絕對的,只要最後都能組裝就可行,所以先做扶手並沒有程序上的疑問。
4.
第二周的周六,吳師傅已經完成椅腳及橫桿的結構,他已經在台南花了三四天邊做邊修圖了。周六時有些位同學已經鑿完椅腳的榫孔。周日,吳師傅改了部分榫頭的角度,以配合已經鑿直角榫孔的同學。這個狀況怎麼發生的我不清楚,因為我周六還是沒去上課。
5.
直覺上,我覺得直角的榫孔有疑問,因為腳是複斜的,座板又是傾斜的,前橫桿又比後橫桿長,所以周日我毫無建樹,我只有一堆問號,穿梭在吳師傅的成品、吳師傅的放樣圖、電腦圖、我的放樣圖以及已經同學正在嘗試組裝椅腳的尺寸中,奇妙的是沒有一個尺寸是重複的這可神奇了。
6.
量產實際作業時通常會將榫頭或榫孔選擇一邊做直角用另一邊做傾斜來配合,例如5度的接合角,本來是榫頭榫孔都斜5度,但在量產時可能榫頭鑿直的,榫頭斜10度來解決,這本來就是增快製程(產值)的方法,所以我並沒有質疑這一部分,當天我也用吳師傅的放樣圖先畫好榫頭榫孔,只是沒鑿下去而已。我想先投影(將放樣圖的實際尺寸繪製到材料的步驟)好,回家好好思考。
7.
第二個周日回到家之後我開始畫第二次圖,這次改由椅腳前後兩個高點中心點距離來推(配合已經成形的扶手尺寸,否則椅腳的榫孔會超出扶手外),並搭配吳師傅的投影長度一併參考。結果哩?尺寸一樣兜不攏。膠著了三四天,又重新畫第三次圖,這次決定只採用椅腳最高點中心距離予以角傾斜度,座面高度等幾個尺寸,其他都不管了。
8.
之後才開市做榫頭榫孔,我將榫孔及榫頭都做成斜的,本來嘗試85度及80度兩個椅腳的複斜放樣,結果因為截面角度很小,沒辦法製圖放樣(斜面兩條4H的鉛筆線幾乎重疊)放棄不畫了,把榫頭改成通榫看看結果怎麼樣,以便以後做為參考。榫頭榫孔都完成之後才到工藝中心用車床把榫孔部位車圓,上下收束(中間最大向兩端縮小)則先不車圓,待榫肩逐一配合圓弧修好之後再用鉋刀鉋圓。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材料沒有應力解除,第一周就開始反翹變形了,由於是彎的,上車床時不能以角材的中心釘到車床頂心上,而是必須調整頭尾頂心的位置(讓頭尾偏心)以取得榫孔位置的中心,避免車製後直徑相差太多。
9.
因為手工車製圓腳,所以難免大小不一,所以要榫肩要逐個配對,用平的鑿刀修內圓的榫肩,蠻有挑戰性的,第一個榫肩我『只有』做7個小時而已,第二個做了近4小時,總共『才』8個現在就『僅僅』剩下5個半而已。等不及看結果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試看,那會比看結局有趣多了,做過之後你就會知道自己有多了不起。
10. 目前的結論:先做椅腳與橫桿的接合,只要能『勉為其難的』組合,然後呢,榫頭沒有斷掉,又慶幸榫孔沒有裂掉,再感念上蒼的厚愛,材料沒有斷掉,管他的複斜面,膠合再說,不理它要數百支夾具侍候,拆掉後反正沒證據。然後,看四隻腳想要各自獨立到哪裡都沒關係,把它翻過來讓他四腳朝天,再來描扶手的位置。這樣講得夠坦蕩了吧?不要先做扶手來把自己抱死啦。
以上嘔心瀝血的心得報告請笑納,希望結果不是抱頭鼠竄。
1 則留言:
真是用心
張貼留言